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健康界
健康界是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品牌,是中国医疗改革、医院管理、医学教育、医学创新、医健产业发展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专业内容共创平台、专业项目共建平台、解决方案共选平台、医疗决策人共促平台和医务人员共学平台。截至2024年10月,健康界全平台用户已达到1131万。
医疗决策人数字化共促平台(DIPPER)
健康界以精准医疗决策人在线为目标,借助具有激励性的专业促进项目,通过平台运营、数字化工具与数据支持,实现以医疗决策人(专家用户)为核心对象、以专业用户为辐射对象的数字化共促目标,高效推进专业促进项目效果达成。在面向患者(C端)和面向医生(D端)的医药数字化营销之外,健康界独创医疗决策人医药数字化营销概念并率先实现。
专业促进项目
以患者体验、持续发展、医疗质量、运营效率、专科专病五大主题方向为核心,以“决策共识-方法共创-成果共享-生态共建”为核心逻辑和实施路径,运用数字化产品、数据、系统支撑,通过共识、培训、探访、评选等多种形式持续赋能更广大医院。
内容生产与品牌传播
健康界拥有专业创作者/机构4620+,现有品质文章48200+、精品课程26000+、管理案例29700+,丰富的数据资产,支持用户留存和数据复用。
学术会议策划管理与传播
健康界具备完整的线上线下(O2O)组织各类会议会展的综合服务能力。主办的多个品牌活动备受行业瞩目,如“健康界医院管理大会”“CMIA医学创新大会”“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全国医院擂台赛”“中国医院管理奖”等。同时为医院和行业各种机构提供线上线下会议、周年学术活动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图书出版与营销服务
以原创精品图书与海外版权图书方式,出品优秀图书作品。目前已出版一百余本经典图书,并已拓展至电子图书、音视频图书、“医路悦读”读书会、与作者面对面等多种形态。
医疗企业解决方案
通过医企+数字化产品,为平台上的医疗决策人与医疗企业提供的院内解决方案之间形成互为驱动的「双引擎」,并借助平台上企业健康号、运营支持、数据仓库,联合打造医疗企业产品或院内解决方案进院的前哨阵地。
详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是经国家民政部批复同意和正式注册成立的全国性一级学会,现有二级机构 (分会、专业委员会)139个,专家会员25000余人。学会自2013年成立以来,致力于推动中国研究型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学会宗旨是:推动临床与科研融合发展,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推动医学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推动复合型人才不断产生,推动医院发展模式全面创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详情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是由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医院、上海瑞金医院、武汉同济医院、湖南湘雅医院、四川华西医院、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单位发起,联合50余家企业事业单位共同申请,经国务院批准,于2015年12月26日召开成立大会,2016年4月20日正式批准成立的我国健康管理领域第一个国家一级协会。2021年协会被评为国家4A级社会组织,同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详情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1.成立时间: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于1992年7月3日正式成立。
2.协会级别: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是国家一级学术性社会组织。
3.协会性质:属于非盈利性社会组织。
4.主管单位: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的主管单位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管单位为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
5.办会宗旨:全面贯彻国家医药教育、药品监管、医药卫生等工作方针和政策、法规,坚持以教育为本的科学理念,组织会员及其单位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共同发展医药教育事业,提高医药从业人员的素质,为实现医药教育现代化服务。
6.业务范围:医药教育管理、业务培训、学术交流、健康教育、展览展示、书刊编辑、咨询服务、国际合作等。协会涉及的主要工作领域是:高等医、药学教育;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医、药成人教育;医疗卫生机构、药监系统和医药行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医、药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慢病知识宣传、居民健康教育;国际医药行业单位的合作等。
7.网站杂志:协会建立了全国医药教育网站,即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官网,并创办了《中国精准医学》杂志和《中国医药教育》资讯。以副总编名义协办《中国医药导报》和《中国医药科学》杂志。
8.协会地位:2011-2021,连续10年为国家年检合格协会;2013年被评为国家AAA等级协会;2015年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荣誉称号,名列榜首。
9.组织机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自成立以来,恪守协会章程,在主管单位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全国医药教育网络。并相继成立了以下机构:
(1):其中包括高等药学院校(系)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成人教育委员会、医学模拟教育专业委员会、基础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药教育专家委员会。这6个委员会的建成,构成了协会工作的主体,包括了高等药学教育、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医药成人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在内的医药教育部门的各个层次和专业领域。在教育层次上涉及培养从中专生到博士生的多层次各类医药学专门人才,涉及培养在职的初级到高级的专业技术人员、行业管理干部,覆盖了医药教育的方方面面。
(2)专业委员会(78个):主要侧重于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其中包括“寒区医学专业委员会、高危药品专业委员会、临床合理用药专业委员会、临床用药评价专业委员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儿科医学专业委员会、皮肤病医学专业委员会、远程医疗专业委员会、眼科专业委员会、肺部肿瘤专业委员会、腹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妇科专业委员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麻醉专业委员会、烧创伤专业委员会、生殖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等”。
(3)工作委员会(7个):主要侧重于协调政府和行业引领。其中包括“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 、药店管理工作委员会、医疗装备发展促进工作委员会、自我保健与药疗指导工作委员会、中医药与大健康工作委员会、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促进工作委员会、特色医疗工作委员会 。
(4)办事机构:协会的办事机构是秘书处,另下设2个办公室“会员管理办公室和财务办公室”,及6个直属部门,分别是“学术部、培训部、继续教育部、国际合作部、健康促进办公室、信用评价办公室”。
另外还有26个国家示范项目—慢病防治工作站:即慢病工作总站、西安工作站、青岛工作站、黄岛国风工作站、淄博工作站 、南宁工作站、芜湖工作站、武汉工作站、霸州工作站、锦州工作站、哈尔滨工作站、上海工作站、天津工作站、重庆工作1站、重庆工作2站、大连工作站、深圳工作站、南京工作站、蚌埠工作站、上海工作站、东莞工作站、赣州工作站、浙江工作站、遵义工作站、武安工作站和西安颐养工作站 。
10.品牌业务:近年来,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转型担当,积极履行行业协会的职责,主动承担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简政放权的任务,努力打造以下核心品牌业务:
(1)慢病防治健康行国家示范项目(国家民政部立项);
(2)中长期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国家人社部立项);
(3)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医药特有职业技能竞赛(商务部立项);
(4)中药质量人才培养工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
(5)全国县级卫计委主任和医院院长管理培训(国家卫计委立项)
11.办会思想:搞好协会文化内涵建设,坚持学术立会、科技强会、服务兴会的办会指导思想,认真履行“协调政府、引领企业、服务会员、和谐社会”的职能。积极推进互联网与远程医学的发展模式,大力开展会企合作、会院合作和会校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组织会员单位,心系大众、关爱民众健康,为协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尽职尽责。
详情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最早关注老年健康事业的社会团体组织,是民政部注册登记的国家一级协会。创始会长为原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同志,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协会成立了数十个分支机构,吸纳了数百位国内知名医学专家、学者、关注老年健康事业的社会活动家与企业家成员,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开展了数百场老年健康服务活动,是人民群众信任,社会口碑良好,与党和政府认可的团体。
详情
海南健康发展研究院
海南健康发展研究院是由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举办的独立法人机构,于2022年4月由海南省委编办批复设立。研究院依靠市场机制运行,属于公益性的非营利性机构,实行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研究院的宗旨是:为促进人类健康贡献智慧。研究院的目标是:立足海南、辐射全国、面向全球,建设世界一流卫生健康智库。
研究院主要职责任务是开展医药卫生政策研究、全球健康发展、健康产业发展咨询、技术与产业评估和传播、人才教育和培养、学术交流等工作,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和产业发展。研究院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由行业领导、知名专家和人士组成,为研究院发展建言献策。
详情
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
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于2016年10月12日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6]50号)和《关于加强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6〕51号),强调加快形成满足需求、协同高效的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显著增强科技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引领和支撑能力,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特别是提出“全面加强临床医学研究”,加强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与能力建设,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或企业参与科技服务机构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服务、科技成果转化评估评价、知识产权和专利服务等机构。因此,第三方医学创新服务和第三方评价服务的作用也将更加突出。
2017年12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葛均波院士及健康界联合16名院士、42家中国顶级研究型医院、39位全国医学学科带头人共同发起,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hina Medical Innovation Alliance,简称CMIA)。
作为CMIA的落地执行机构,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也应运而生,应势而建。研究院致力于汇集医学创新要素和核心资源,构建医学创新的新机制;加强全国高端医学创新人才、研究型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学术团体间的协同合作,理顺医学创新的成果转化渠道,促进中国医学创新研究、开发及成果的产业化、资本化,引领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为海南省积极引进国内、国际医学创新资源,为海南打造卫生大省提供项目孵化、交流、资源整合及投资整合。
研究院部署“七个一”工程:一个医学创新培训学院、一个医学创新论坛(年度)、一次医学创新大赛(年度)、一本医学创新白皮书(年度)、一份医院创新转化报告(年度)、一个医学创新合作平台、一个医学创新自媒体。研究院将借助各种方式,连接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医学创新主体的研究需求、临床需求和科研专业优势与医药产业的转移转化能力,缩短基础、临床与产业的转移转化周期,促进医学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资本化。
详情
健康县域传播平台
1.国家卫健委宣传司指定宣传传播信息发布平台;
2.国家卫健委体改司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项目委托;
3.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委托“千县工程”及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等重点政策解读与宣贯;
4.国家卫健委基层司优质服务基层行和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监测评价政策宣贯;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信息监测统计中心等在县域基层调研采访项目合作的重要合作平台;
6.国家级医疗卫生管理期刊《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运营管理及新媒体平台;
7.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院管理研究所、人才中心、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等直属机构的“县域医院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合作单位;
8.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现代医院管理能力建设专家委员会县市医院分委会”秘书长单位。
详情
学术支持单位
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
健康中国研究院秉承“立足清华、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方针,践行“服务健康中国实践,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福祉。”的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化高端智库、高层次学术交流基地、高水平成果转化平台。研究院将围绕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健康政策与体系创新、全球卫生治理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政策咨询和实践应用。
研究院将围绕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健康政策与体系创新、全球卫生治理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政策咨询和实践应用,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化高端智库、高层次学术交流基地、高水平成果转化平台,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详情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创建于2012年,是由清华大学汇集海内外医院管理领域优质办学资源,凝聚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等众多一级院系以及公共卫生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等众多一级学科力量组建的我国首家专业从事医院管理研究和培养现代医院管理人才的学科交叉机构。
清华大学医管院的宗旨是实践引领科研,科研服务教学、服务医院、服务社会、服务政府的全新培养理念,将我国医院管理的现实需求与国际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和手段相结合,发展创新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批可以提升我国医院管理水平的科研成果。清华大学医管院将始终秉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兼备的医院管理高端人才的理念,在原有学科架构的基础上,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卓越的品质打造一所创新型、研究型、实践型、国内首创、世界一流的国际医院管理研究院,为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出贡献。
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成立于2011年7月,2017年6月启动新一轮实体化建设。成立以来,研究院始终围绕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管理改革的战略目标,创新研究机制建设,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各学院及附属医院先后成立了二十五个研究所及一个研究中心。当下,研究院通过汇聚多方智慧,进行重大课题研究,举办高端学术论坛和高端培训,已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研究院是上海高校智库“一类智库”、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党务工作队伍研修基地、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人才工程上海培养基地,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CTTI全国高校智库百强榜”A+等级智库,获上海市教委记功表彰。
详情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是经国家民政部批准,于2014年成立的国家一级协会。
协会成立以来,秉承服务于健康中国发展战略、服务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服务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服务于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对健康文化的需求的办会宗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医药卫生文化特色,创新宣传模式,引领行业风尚。协会注重开展医药卫生文化理论研究,努力提高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促进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医药卫生和其他领域人才交流平台;为政府部门及社会相关领域提供政策建议以及医药卫生等方面的数据分析、课题研究、宣传培训等服务,协会的工作得到了医药卫生系统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
协会内设办公室、会员部、培训部、财务部、学术交流部、健康产业部;下设人文医药、医居、书画艺术传媒、中医食品营养、运动、康养、保险等分会。凡是致力于推动医药卫生文化建设的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优秀人士,均可申请加入协会成为会员。
详情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是国家民政部于2009年正式批准成立,从事急诊、急救的医务工作者和社会相关领域的救援人员共同组成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由国家卫计委主管的唯一医学救援领域国家一级行业协会。2010年,加入中国科协团体会员单位,同时成为全国性一级学会。2017年12月完成脱钩改革工作,主管部门为国家民政部。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救援医学学科和行业的确立,是发展我国卫生应急和医学救援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是党和政府联系医学救援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的宗旨为:关爱生命、科学救援。在党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团结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社会相关领域的医学救援人员,当好政府助手,配合政府有关工作,积极推动行业建设,制定标准、规范,开展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培训教育和国际交流合作。 作为全国性一级社团,协会负责国家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的技术指导、辅助科学决策、咨询和业务支撑,承担国家行政部门委托的技术管理工作。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设办公室、会员部、培训部、事业发展部、科教部、新闻办、科学家(智库)委员会、维权法律委员会、规范标准化委员会、青年科学家委员会、应急管理工作委员会和科普工作委员会等内设机构,以及协会急诊分会、护理救援分会、儿科救援分会、社区救护分会、灾害救援分会、水系灾害救援分会、矿山灾害救援分会、石油石化灾害救援分会、装备分会、空中急救分会、救援防护分会、教育分会、保险分会、运动伤害分会、心血管分会等分支机构。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首届理事会由马晓伟会长、李宗浩常务副会长,王发强、许树强、马胜荣等12位副会长组成协会的领导机构。现任理事会于2017年9月在杭州改选成立,由李宗浩会长,吴永平、钱阳明、黎檀实等多位副会长、李立兵秘书长等组成协会的领导机构。
详情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隶属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致力于构建医院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成为培养中国医院管理专业人才的基地和从事现代化医院管理科学研究专业机构。
详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管理研究所
华西医院管理研究所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二级机构,成立于2006年,是国内第一家隶属于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的医院管理研究所。华西医院管理研究所主要任务是开展与医院管理相关的科研、教学、培训和咨询,致力于从理论到实践转化的“产学研”一体化顶尖医管教研平台。
详情
中南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
中南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Hospit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成立于2012年7月14日,属中南大学二级科研机构。现任所长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教授,研究所办公室挂靠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科研部。
中南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为实践基地,以医院管理者和卫生事业管理研究者为主要教学和科研师资,是致力于研究医院管理相关问题、为我国医院管理和卫生政策研究领域培养人才、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专业机构。
医管所于2014年设立医院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基金“聚焦”医院内部管理,旨在资助与医院管理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着力解决医院内部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推进医院管理精细化,全面建设研究型医院。截至目前,已累计资助70个管理研究项目,总计279万元,为医院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研究所积极开展管理研究,组织申报各级各类医院管理类科研项目与医院管理类奖项,获得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8项、厅局级项目17项、政府决策建议4篇、发表管理类学术论文159 篇。出版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建设丛书《医院科技创新管理与实践指引——“321”湘雅医学创新体系》;获改善医疗服务计划全国医院擂台赛十大价值案例(2014)、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奖三等奖(2015)、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三等奖(2016)、中国医院管理“十大新锐案例”(2017)、智慧医疗创新大赛二等奖(2019)、第四届中国医院管理奖(学科建设组)金奖(2020)、中国医院管理奖银奖(2021)、中国医院管理奖菁英管理奖(2022)、中国医院管理奖科技创新铜奖(2023)、中国医院管理奖护理管理类案例金奖(2024)等荣誉。
在促进医院管理科研的同时,研究所积极营造管理学术氛围,举办学术会议与管理沙龙三十余场,邀请国内外知名医院管理学者授课,不断提升医院管理专业化程度。
新时代,中国卫生管理事业充满挑战与机遇。研究所将秉承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态度,与海内外同道一起努力,为中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详情
河南省医院管理研究院
河南省医院管理研究院(Institute for Hospital Management of Henan Province)是经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复同意,依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设立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
办院宗旨:顶天立地、创新发展 ;发展愿景:打造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医院管理研究创新高地。
服务功能:为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提供循证决策依据、为医疗行业提供医院发展咨询服务、开展医院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服务、开展医疗卫生技术评估服务、推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研究方向:聚焦卫生健康政策研究,开展宏观卫生健康政策评估和分析,以及规范、标准与制度建设等研究与应用。创新现代医院管理研究,开展医院内部管理制度与外部治理体系、运营管理、学科建设与评估等研究。开展卫生技术评估研究,开发与评估医疗资源与技术指南、规范、标准等,推动临床科技创新成果制度化转化。搭建医疗机构、医生和研发生产企业的孵化平台,引导医院开展前沿医学科技创新研究,推动医学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组织架构:研究院实行院长负责制,设置专门的研究中心,包括卫生健康政策研究中心、医院战略规划研究中心、医疗保障管理研究中心、医院治理效能研究中心、医院技术评估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中心,以及学术交流培训中心,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研究院建立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部各部门沟通协作机制,在课题研究、人才培养、会议承办、管理咨询、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合作。
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是在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指导下,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健康领域相关部门支持下,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发起的共建共享平台,研究院于2019年5月11日在首届健康长三角峰会上正式揭牌成立。研究院总体建设目标是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立足长三角、放眼全中国,打造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的政、事、产、学、研、创、智、用的闭环,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特色的创新型大健康综合智库平台。
详情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创办于198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编辑出版,月刊,每月20日出版,国内统一刊号:CN11-5269/R,国际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6-5916,邮发代号:26-53。
本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以卫生改革与发展为主线,传播卫生管理科学理论、展示卫生管理研究成果、交流卫生管理改革经验,以推动卫生管理政策转化、促进卫生管理学科建设、提高卫生管理决策水平,为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服务,为“健康中国”建设事业服务。
详情
海南省医院协会
海南省医院协会成立于 1998 年,前身是海南省医院管理学会,2006 年经海南省民政厅批准改名为海南省医院协会。它是全省医院管理工作者的行业组织,是依法成立的社团法人。以下是其具体介绍:
性质与成员构成:是由依法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二级以上(含二级)医疗机构为主,以及与医院经营管理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自愿结成的全省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职能与作用:
桥梁纽带作用:联系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医院院长、医务工作者,积极主动投身医改实践,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同时将政策信息及时传递给会员单位。
行业管理与自律:加强医院行业的自律管理,规范医院及医务人员的行为,维护医疗行业的正常秩序和良好形象。
学术交流与培训:组织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研讨会、培训班等,促进医院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为医院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服务会员单位:为会员单位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支持、法律援助等服务,帮助会员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维护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
组织架构:协会设有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负责协会的日常管理和决策。
活动开展:举办了诸多活动,如学术年会、高峰论坛、培训学习班等。例如,2020 年举办了海南省医院协会慢性病管理及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23 年举办了第一届海南省医院品管圈(多维工具)大赛等。
详情
海南乐城真实世界研究院
海南乐城真实世界研究院为国家药监局在乐城先行区设立的药品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基地,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是海南真研院的业务主管单位。依托乐城先行区的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海南真研院旨在通过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科研共享平台,推进中国真实世界数据研究事业发展,助力国家药监局审评审批改革创新,加快推进药品、医疗器械真实世界数据标准以及采集、分析、运用等研究,探索审评及监管新工具、新标准和新方法,助力药品医疗器械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
详情
湖北省医院协会
湖北省医院协会是2000年12月依法成立的社团法人。是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其管理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全省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群众性团体;是代表行业利益,反映行业诉求,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管理,密切行业与政府联系,发挥桥梁和参谋助手作用的行业组织。
成立至今,协会在前进中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有会员单位513家,覆盖了全省大部分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县级人民医院和发展较好的民营医院。截止2018年已成立了临床检验管理、急救中心管理、医疗美容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医院药事管理、血液净化管理、病案质量管理、临床营养管理、医院后勤管理、医院行政管理、传染病管理、门(急)诊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医疗保险管理、医院社会工作及志愿服务工作管理、急救中心(站)管理、DRGS数据与应用医院管理、医院运营管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医院评审与评价管理及县级医院分会、高校医院分会、企业医院分会、儿科医院分会、民营医院分会等共计25个专委会。
湖北省医院协会作为一个行业性组织,自成立以来,遵循协会的章程,围绕中国医院协会工作任务,加强协会组织建设,壮大组织队伍,执行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发挥协会学术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双重职能,团结和组织全省各级各类医院管理专业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热心于医疗卫生事业的人士,创新思想理念,开拓业务领域,繁荣学术环境。积极发挥协会的服务、自律、代表、协调的基本职能作用,为医疗行业的学术交流工作搭建培训平台,为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详情
新疆医院协会
新疆医院协会,前身新疆医院管理学会,成立于1983年。2012年8月,为顺应我国医疗服务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新疆医院管理学会正式更名为“新疆医院协会”。现有团体会员单位282个,理事单位87个,理事89人,专职工作人员2人。业务主管单位为自治区卫生健康委。
新疆医院协会是由全疆医院管理工作者、各级各类医院自愿组成的全区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坚决按《社会团体条例》《新疆医院协会章程》办事。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全疆各级各类医院管理专业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热心医疗卫生事业的人士,积极推进我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促进医院管理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的成长,维护医院合法权益,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工作效益和科学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健康新疆建设服务。新疆医院协会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医药卫生健康方针政策,完整领会国家卫生健康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的各项工作要求,密切联系政府,利用协会优势管理资源,全身心致力于行业自律,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管理技术优势,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促进医院事业改革发展,强化医院内涵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进一步助推全疆各家医院的相互交流,互学互鉴,拓宽眼界,理清思路,共建共赢,对区县级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助一臂之力。现为第四届理事会,换届或成立的二级管理专委会30个。业务范围:政策宣传,理论研究,对外交流,出版刊物,人才培训,咨询服务,承办委托开展项目。
详情
广西医院协会
广西医院协会是由依法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医疗机构、与医院经营管理相关的科研院所、社会团体自愿组成的全区性、专业性、联合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于2012年11月13日正式成立。本会的登记管理机关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业务主管单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协会的宗旨是: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执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加强自律诚信建设,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发挥指导、自律、协调和监督作用,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推动医疗机构的改革和发展,为保护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详情
云南省医院协会
云南省医院协会成立于1996年5月8日(前身为云南省医院管理学会,2006年8月14日更名为“云南省医院协会”),是云南省民政厅登记注册、云南省卫生健康委业务指导,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自愿组成依法成立的云南省行业性、非营利性,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行业社会组织。2018年被云南省民政厅综合评定为“5A级社会组织”、2018年被中促会批准为可以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的社会组织。
详情
青海省医院协会
青海省医院协会是由青海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相关单位自愿组成的全省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它在青海省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旨在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青海省医疗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详情
深圳市医院协会
深圳市医院协会是深圳市依法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自愿组成的全市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行业协会,业务主管部门是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登记管理机关是深圳市民政局。深圳市医院协会的英文名称是:SHENZHEN HOSPITAL ASSOCIATION。英文简称为“SZHA”。
协会工作宗旨:执行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加强医疗行业管理,依法维护会员、医疗机构及其管理人员的合法权益,发挥行业管理指导、自律、协调和监督作用,为会员服务,反映诉求,制订行规行约,规范行为,繁荣学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协会核心业务: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及购买服务项目,当好政府部门的参谋助手;开展维权自律工作,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开展调查和学术研究,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加强行业管理;开展学术交流以及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培训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深圳市医院协会现有会员单位 141 家,分支机构有急诊急救分会、医院质量管理与评审评价分会、护理管理分会、信息分会、民营医院分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分会、药事管理分会、医院文化分会、血栓与栓塞性疾病防治管理专业委员会、高压氧分会、慢性病管理专业委员会、病案分会、放射管理分会、麻醉学分会、后勤管理分会、介入医学分会、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肾脏病与血液净化分会、日间手术管理专业委员会、门诊管理专业委员会、医学人工智能专委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生物样本库专业委员会、检验医学分会、医联体建设与发展分会、医院运营管理分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创伤骨科专业委员会、经济管理分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医院建筑分会、叙事医学分会、消化专业诊疗管理分会和健康管理与促进分会,协会其它分会、组织建设都在不断完善之中。深圳市医院协会将始终恪守章程,依法办会,认真完成政府部门交办任务,积极开展业务活动,努力服务行业发展,携手全市医院管理工作者,共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详情
协办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1900年同济医院由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创建于上海。1955年迁至武汉,经过12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如今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英才名医荟萃、师资力量雄厚、医疗技术精湛、诊疗设备先进、科研实力强大、管理方法科学的集医疗、教学、科创、公共卫生和医院管理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国家卫生健康委委管医院,综合实力居国内医院前列。
传承百年文化精髓,培育医学泰斗精英。两院院士领衔、名医名家荟萃,其中,陈孝平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丁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另有各类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70余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97名。
重视平台建设,专科实力雄厚。医院现有汉口院区、光谷院区、中法新城院区、军山创新基地,设65个临床和医技科室;是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培训中心、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单位;是委省共建国家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1个(含培育学科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建设项目40个(全国第二);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5个;湖北省质控中心23个、湖北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4个、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3个。
医疗服务立足华中,辐射全国,主要医疗指标居全国前列,荆楚前茅。积极开拓新服务,打造新医疗,全面建设“同济云医”,互联网医院累计服务量近500万人次。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A+。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同济医院治学严谨在国内独树一帜,这里孕育了13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培育了3位共和国卫生部部长和副部长;哺育了无数中国医学界栋梁之才。当代医圣裘法祖院士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其“裘氏风范”被称誉为医学史上不朽的丰碑。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医学专业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和副主编人数在全国医院中排名第一,《医学导论》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团队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
科研创新,呈现“同济现象”。连续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超过100项;2017年达157项,居全国医疗机构第一;11项成果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和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管理创新,打造质量强院。推出一系列具有同济特色的医疗管理、绩效管理、多院区管理、科室管理新模式,积极推进质量认证、质量强院。2012年同济医院通过德国KTQ质量认证,2015年通过德国KTQ质量复评认证;2017年外科学系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医院获“第七届武汉市市长质量奖”;2019年医院荣获“湖北省第八届长江质量奖”;医院两次荣获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汇通中外,开放融合是同济医院迈向国际化的鲜明特色。先后与德国、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家大学和医疗机构有长期合作关系。
与国家同舟,与人民共济。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同济医院作为抗疫排头兵,率先主动将发热门诊扩大50倍接诊病人,率先主动将中法新城院区和光谷院区开辟为抗疫主战场;重症床位数、接诊发热病人数、收治重症病人数均为全国最多;全国率先发布《新冠肺炎诊疗快速指南》,主编指南、共识72个;创建重症救治“同济模式”,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发文推广;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光荣称号;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医院连续18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0年医护人员、病人双满意调查,位居综合医院全国第一。
详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委管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与健康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甲医院。目前,医院平均开放床位2300余张。
2022年3月,北医三院入选全国14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五年获得了A++;在2019-2023“中国医院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排名”中,北医三院综合排名第六。
多年以来,北医三院医疗服务量和效率始终居于北京市前列。目前,每年服务门急诊患者超过500万人次,服务住院患者超过17万人次,每年完成手术超10万例次,平均住院日4.44天/人次。平均住院日始终处于全国综合医院最好水平。
北医三院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作为多学科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三甲综合医院,北医三院脊柱外科为国内最强学科;生殖医学中心治疗方法最全面,规模为国际最大中心之一,中国内地首例试管婴儿在此诞生;运动医学研究所是新中国成立最早、国内唯一的中国奥委会指定运动员伤病防治中心;眼科在眼外伤、角膜移植、白内障和青光眼等方面居国内第一方阵;消化科在溃疡病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早期胃癌的诊疗等领域居国内前列;心血管内科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脏病人康复治疗、心血管临床与基础协调发展等方面成绩突出;成形科、职业病科是国内率先成立的临床特色学科。
北医三院始终坚持“学科强院”的理念,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目前,医院拥有27个(32次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建设项目):骨科(三次获批)、药剂科(临床药学)、病理科、专科护理、检验科、消化科(三次获批)、妇科、产科、职业病科、耳鼻喉科、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眼科、麻醉科、康复医学科(两次获批)、成形科(整形外科)、运动医学科、心血管内科、肿瘤放疗科(放射治疗专业)、急诊科、神经外科、内分泌科、生殖医学科、血液内科。
妇产科为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产科、康复医学科分别为国家产科专业、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生殖医学科为国家辅助生殖技术质量管理专家组组长单位。2023年,医院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评审的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单位。北医三院还依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组建了多学科诊疗中心和学科群,促进各学科的交叉融合。
作为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北医三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不断完善临床教学培训体系。2021年,成立北医三院教育教学中心,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重视本科生教育,相关课程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教学成果曾荣获2022 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医院每年承担700余名本科生、700余名研究生、近300名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1800余名进修医师/护师的教学和培训管理工作。承担以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为主的多学科本科医学教育管理工作,负责全院32个博士学位培养点,34个硕士学位培养点。北医三院有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0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3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3个。每年接受各类继续教育学员总计近2000人。
北医三院始终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近年来,医院多项重大举措接连落地,激活科技创新活力。成立北医三院医学创新研究院,打造医学创新研究与转化的新体系。利用地缘优势,牵头成立北京学院路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不断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科研立项数和资助金额连年增长,国自然立项数连续多年位居北京市地方医院的首位,蝉联北京大学院系首位。设立交叉联合专项基金,推动交叉联合项目。作为唯一的医疗机构,获批北京市首批产业开发研究院建设项目。
北医三院拥有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骨科、运动医学研究所、妇产科;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女性生育力促进、血管稳态与重构;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妇产疾病;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辅助生殖;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骨与关节精准医学、运动创伤治疗技术与器械;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
北医三院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创新举措,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以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为抓手,不断完善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智慧化服务体系。深化“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温暖的医疗服务,重视人文关怀,关爱老年群体,关注罕见病。2023年,国际医疗部正式运行,门诊、病房相继投入使用,晚间特需门诊开诊,热线服务中心成立。
北医三院深入探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新路径,连续多年位居北京市医疗联合体综合评价前列。医院致力于打造“单体多院区”特色发展模式,第二门诊部、中央党校院区、首都机场院区、北方院区持续向好。北医三院托管海淀、延庆2家区属医院,助力首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托管延安市中医医院,支持革命老区;建设北医三院崇礼院区、北医三院秦皇岛医院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北医三院始终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扛起“国家队”的担当。无论是在雪域高原、非洲大陆,还是在地震灾区、抗疫前线,都留下了三院人的足迹。2022年,北医三院本部共派出5支队伍近200人参与北京冬(残)奥医疗保障。北医三院、北医三院崇礼院区荣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接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北医三院延庆医院荣获“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
在三年抗疫中,北医三院人前往武汉、长春、拉萨等地,完成多次支援任务。2020年,医院派出137名医护人员作为国家医疗队援鄂抗疫,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2022年底到2023年初,急诊和发热门诊患者骤增。北医三院打破学科界限,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建立呼吸重症、亚重症病房,保障重症、亚重症患者的救治。三院人不畏艰险、勇毅坚守,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医院连续多年荣获多项荣誉。荣获全国文明单位、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核心单位、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创新型医院、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眼科、运动医学研究所、药剂科等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医院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
北医三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新时代,抓住新机遇,积极进取,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建设,为把北医三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医院而不懈努力!
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仁济医院建于1844年,是上海开埠后第一家西医医院。医院目前由东西南北四个院区和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组成,是一个学科门类齐全,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连续16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连续三届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连续17年获得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院长年度绩效考核A等。
东院区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于1999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西院区位于黄浦区中央商务区内,毗邻外滩;南院区位于闵行区浦江镇,于2012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2020年10月20日整建制并入仁济医院;北院区位于巨野路灵山路,于2013年7月全面启用;肿瘤所位于斜土路,于2010年10月与仁济医院正式“院所合一”。
建院以来,医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截止至2023年底,医院共有正式职工4780人,其中正、副高级职称专家714名;博导177名、硕导208名。
医院东、西、南、北四个院区总核定床位2750张,现有54个临床医技科室。2023年医院完成门急诊643.64万人次,出院人数21.58万人次,住院手术10.52万人次,四级手术3.15万例,微创手术3.10万例,日间手术4.11万例,平均住院日5.23天,药占比24.43%。医院拥有双源光子计数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PET-CT)、正电子发射型磁共振成像系统(PET-MR)、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 Therapy)、直线加速器(LA)、320排640层超速螺旋CT、杂交手术室系统和远程医疗教学系统等先进医疗设备。
医院共有1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消化内科重点实验室、产科、心内科、神经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肾病科、影像医学科、风湿科、变态反应科、移植科、重症医学科),1个国家和省级重大疾病多学科合作诊疗能力建设项目(儿童及成人终末期肝病),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肾内科),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系统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麻醉医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分子细胞(肾病)实验室、针麻效应实验室)。
医院申请到的科研项目及专利逐年递增,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重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等。2023年医院共获得各类项目492项,经费合计21227.0753万元,连续11年破亿元大关,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61项,发表SCIE收录论文(含Article、Review)712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111篇, Article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6.3分。2022年,论文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继续位列国内医疗机构前茅,FC全国医疗机构第2位(全球 27位),AC全国医疗机构第 2位(全球 54位)。医院还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等;先后共有几百人次入围各级人才培养计划,包括973首席科学家、长江特聘教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上海市领军人才等。
医院2010年成为上海市第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3年成为上海市第一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014年成为国家第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目前有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19个,其中4个重点专业基地;国家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6个,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2个。2014年成立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家获教育部正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8年获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019年成立中法外科学院;2019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认证。近年来分别获首批中国腹腔镜外科培训基地、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国家第二批一流本科课程等。医院注重构建卓越医师培养体系,现有博士点28个和硕士点34个。医院的教学楼总面积6508平方米。模拟实训中心于2003年成立,2013年获得“国家级临床技能中心”称号,2018年实训中心正式揭牌,面积共2300平方米,实训中心集结构化、多功能化、现代化和人文化于一体,是以开展医学模拟教育、临床技能培训、专业能力考核、医学模拟专业研究和项目设备研发为主体功能的教育平台。
近年来,医院稳步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发挥三级医院核心引领和带动提升作用。上海市内先后托管嘉定区中心医院(仁济医院嘉定医院)、宝山区大场医院(仁济医院宝山分院)、闵行区浦江医院(仁济医院闵行分院)、浦东新区浦南医院(仁济医院浦南分院)。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全面管理宁波市杭州湾新区医院(仁济医院宁波医院)、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仁济医院南通医院),与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共建“国家消化系统疾病区域医疗中心”(仁济医院安徽医院)。
医院始终坚守公益初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先后派出多支医疗队共400余人赴武汉、北京、新疆、青海、西藏、三亚、成都、山西、重庆等地驰援疫情防控工作。2017年以来多次派员赴西藏、新疆、云南、摩洛哥、老挝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派出医疗组或作为定点医院,为市级有关会议及历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重大活动提供医疗保障。
仁济医院将继续秉持“仁术济世”的院训精神,坚持“病人至上、质量为本”的服务宗旨,为建设国内一流创新型、研究型、智慧型、国际化医学中心,成为亚洲一流医学中心的标杆医院而奋斗!
详情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28年9月,其前身为原河南中山大学医科。1930年医科改为医学院。1931建立省立河南大学附设医院。1942年更名为国立河南大学附属医院。1952年更名为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1958年从开封迁址郑州,更名为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85年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医院更名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成为省部共建医院。2017年临床医学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具有较强救治能力、较高科研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三级甲等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县级医院帮扶示范基地、中国PTC突出贡献团队奖、全国优质护理服务优秀医院、全国医院后勤管理先进集体、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复旦大学)中,综合排名位居全国19位。
详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3月,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四所肿瘤医院之一。中心是全国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肿瘤学基地之一,承担国家肿瘤防治重任,在全国尤其是华南地区及港澳台的肿瘤防治工作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学科地位、综合实力居全国领先水平。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现有国家重点学科(肿瘤学)、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肿瘤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是广东省癌症中心、广东省食管癌研究所的依托单位。主办英文学术期刊 Cancer Communications(《癌症通讯》杂志),多次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和"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4年被SCI收录,目前影响因子20.1(JCR 2023),在JCR 肿瘤学分类中位于Q1区,在亚洲综合肿瘤学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一。
详情
四川省人民医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始建于1941年,前身“四川省公立医院”是原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1952年命名为四川省人民医院,1989年评为首批国家三级甲等医院, 2002年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前身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四川分院)合并,成为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2013年,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医学院,成为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
医院现有开放床位4300张、诊疗院区及教学科研单元多个。包括:青羊院区(院本部、四川省老年医学中心、四川省皮肤病医院/皮肤病性病研究所),温江院区(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温江科研基地),龙泉院区(东院),高新院区(中和、简阳科研平台/药物创新与转化研究中心、实验动物研究所),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共建),成都铁路卫生学校,形成了以院本部为主体、集临床医疗、保健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发展格局。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文化先进单位、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荣誉。
详情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南京鼓楼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建于1892年,是中国最早的西医院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现已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医疗技术精湛、科研实力较强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各项工作走在行业前列。医院共有鼓楼本部、江北院区、南部院区三个院区,现有床位近4300张,在岗职工6000余人。医院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五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2022年度排名全国第7,等级A++。医院是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江苏省首批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牵头建设骨科、妇产、风湿免疫、内分泌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参与建设综合类、癌症、心血管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详情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建于1937年,是福建省首家公立西医医院。历经抗战的硝烟,告别动荡的岁月,百折不挠的附一人秉承“践行立德树人,守护生命安全,推动医学进步,促进人民健康”的使命,将医院建设成为福建省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综合实力雄厚,是福建省高水平医院,并被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确定为首批全国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医院和中国罕见病协作网福建省牵头单位。在国家卫健委公布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5年荣获A+,分别位居全国第37名、第44名、第42名、第42名、第32名。医院荣登2023年研究型医院排行榜全国第33名,在2024年Nature发布的自然指数榜单中,位列全球医疗机构第284位,居福建省第一。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共建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为全国首批10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详情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原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部分专家西迁来渝创建,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及涉外医疗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以学科门类齐全、技术实力雄厚、专科特色突出、服务能力出众享誉西南。医院以院本部为主体,以第一分院、金山院区、青杠老年护养中心为三大特色院区,在同质化管理与差异化发展战略下,形成了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医院连续五年排名重庆市首位,稳居国内医院“第一方阵”。
详情
浙江省中医院
浙江省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建于1931年,是全国最早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之一,是国内中医医院系统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之一,也是省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之一。医院是首批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和疫病防治依托医院。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重点疑难疾病诊疗中心(胃癌)、国家中医区域诊疗中心(全省唯一:血液内科)、国家重点建设中医医院、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及疫病防治基地(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输出医院。2020年荣获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荣誉;2022年度荣获全国消除疟疾工作先进集体。2021年度国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医院排名全国第十,浙江省第一。2022年度六大学科(呼吸,消化,肿瘤,血液,乳腺,骨伤)入选中医类学科排名全国前十。作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院承担医学生从本科到博士以及规范化培训任务和大量科研工作。
详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四院”)是浙江大学直属附属医院,省级综合性三甲医院。医院地处浙中义乌,于2014年10月开业,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四年蝉联A+、稳居全国前5%,浙中西第一。2020年,经教育部批准,依托浙大四院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开启“三院一体”建设世界一流国际医学中心新征程。
医院现有员工2484人,拥有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16人,省级人才23人;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求是特聘教授、长聘教授15人,“百人计划”研究员14人、特聘(副)研究员31人,博士后81人。
医院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创新内部管理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着力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专科,形成了肺癌中心、急诊创伤中心、外科中心、心脏中心、生殖医学中心、脑科中心、脊柱外科、关节外科等多个特色学科,医疗技术区域领先。质量指标快速提升,医院先后通过国家胸痛中心、国家VTE防治中心、国家心衰中心、国家房颤中心、国家示范性卒中防治中心、国家高血压达标中心和区域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认证。入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个、浙江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库5个。2020年,医院受国家委派牵头组建浙江省第三批医疗队驰援武汉,获全国抗疫先进等多项荣誉。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