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开展卫生健康科技发展重大政策、战略和规划研究,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支撑;承担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及其他相关职能;协助完善卫生健康领域科研管理支撑体系,为政府实施相关管理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撑;开展卫生健康领域科技进步等相关交流、研讨、培训和科普等工作;推进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开展卫生技术评估工作;开展卫生健康科技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承办国家卫生健康委交办的其他事项等。
详情
主办单位
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
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 5 部门于 2016 年 10 月 12 日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 见》(国卫科教发 [2016]50 号)和《关于加强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卫科 教发 〔2016〕51 号),强调加快形成满足需求、协同高效的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显著增强科技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引领和支撑能力,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特别是提出“全面加强临床医学研究”,加强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与能力建设,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或企业参与科技服务机构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服务、科技成果转化评估评价、知识产权和专利服务等机构。因此,第三方医学创新服务和第三方评价服务的作用也将更加突出。
2017 年 12 月 23 日,由中国科学院葛均波院士及健康界联合 16 名院士、42 家中国顶级研究型医院、 39 位全国医学学科带头人共同发起,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hina Medical Innovation Alliance, 简称 CMIA)。
作为 CMIA 的落地执行机构,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也应运而生,应势而建。研究院致力于汇集医学创新要素和核心资源,构建医学创新的新机制;
加强全国高端医学创新人才、研究型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学术团体间的协同合作,理顺医学创新的成果转化渠道,促进中国医学创新研究、开发及成果的产业化、资本化,引领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为海南省积极引进国内、国际医学创新资源,为海南打造卫生大省提供项目孵化、交流、资源整合及投资整合。
研究院部署“七个一”工程 : 一个医学创新培训学院、一个医学创新论坛(年度)、一次医学创新大赛(年度)、一本医学创新白皮书(年度)、一份医院创新转化报告(年度)、一个医学创新合作平台、一个医学创新自媒体。研究院将借助各种方式,连接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医学创新主体的研究需求、临床需求和科研专业优势与医药产业的转移转化能力,缩短基础、临床与产业的转移转化周期,促进医学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资本化。
详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
学会名称及组成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是经国家民政部批复同意和正式注册成立的全国性一级学会,2013 年 4 月 21 日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国研究型
医院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第一届理事会。陈竺担任名誉会长,吴孟超、卢世璧等担任顾问,王发强当选首届会长,首届理事会由 174 人组成。2019 年 7 月 19 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召开第二届会员大会,完成了章程修改,选举产生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监事会,聘请陈竺、陈元、李斌担任名誉会长,王辰、付小兵、施一公等两院院士 34 人担任科学咨询委员会顾问,马正其、张大卫、范先群等 39 人担任管理咨询委员会顾问,何振喜当选第二届会长,第二届理事会由 198 人组成。学会现有二级机构(分会、专业委员会)139 个,专家会员 25000 人。其中
包括上海、江苏、江西、山东、吉林、黑龙江、河南、河北、广东、陕西等 10 个省级学会。
学会性质及宗旨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是由以探索和建设研究型医院为目标的具有医疗服务、科学研究和临床教学功能的医疗机构,以及医学科研院所、从事医学科
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企事业单位人员自愿组成的专业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学会宗旨是:推动临床与科研融合发展,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推动医学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推动复合型人才不断产生,推动医院发展模式全面创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详情
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
学会名称及组成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是经国家民政部批复同意和正式注册成立的全国性一级学会,2013 年 4 月 21 日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国研究型
医院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第一届理事会。陈竺担任名誉会长,吴孟超、卢世璧等担任顾问,王发强当选首届会长,首届理事会由 174 人组成。2019 年 7 月 19 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召开第二届会员大会,完成了章程修改,选举产生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监事会,聘请陈竺、陈元、李斌担任名誉会长,王辰、付小兵、施一公等两院院士 34 人担任科学咨询委员会顾问,马正其、张大卫、范先群等 39 人担任管理咨询委员会顾问,何振喜当选第二届会长,第二届理事会由 198 人组成。学会现有二级机构(分会、专业委员会)139 个,专家会员 25000 人。其中包括上海、江苏、江西、山东、吉林、黑龙江、河南、河北、广东、陕西等 10 个省级学会。
学会性质及宗旨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是由以探索和建设研究型医院为目标的具有医疗服务、科学研究和临床教学功能的医疗机构,以及医学科研院所、从事医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企事业单位人员自愿组成的专业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学会宗旨是:推动临床与科研融合发展,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推动医学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推动复合型人才不断产生,推动医院发展模式全面创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详情
健康界
健康界是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品牌,是中国医疗改革、医院管理、医学教育、医学创新、医健产业发展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专
业内容共创平台、专业项目共建平台、解决方案共选平台、医疗决策人共促平台和医务人员共学平台。
截至 2024 年 4 月,健康界全平台用户已达到 1087 万。
医疗决策人数字化共促平台(DIPPER)
健康界以精准医疗决策人在线为目标,借助具有激励性的专业促进项目,通过平台运营、数字化工具与数据支持,实现以医疗决策人(专家用户)
为核心对象、以专业用户为辐射对象的数字化共促目标,高效推进专业促进项目效果达成。在面向患者(C 端)和面向医生(D 端)的医药数字化营销之外,健康界独创医疗决策人医药数字化营销概念并率先实现。
专业促进项目
以患者体验、持续发展、医疗质量、运营效率、专科专病五大主题方向为核心,以“决策共识 - 方法共创 - 成果共享 - 生态共建”为核心逻辑和实施路径,运用数字化产品、数据、系统支撑,通过共识、培训、探访、评选等多种形式持续赋能更广大医院。
内容生产与品牌传播
健康界拥有专业创作者 / 机构 4500+,日均更新 300+ 篇行业文章,现有品质文章 20000+、精品课程 26000+、管理案例 22000+,丰富的数据资产,支持用户留存和数据复用。
学术会议策划管理与传播
健康界具备完整的线上线下(O2O)组织各类会议会展的综合服务能力。主办的多个品牌活动备受行业瞩目,如 “健康界医院管理大会”“CMIA医学创新大会”“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全国医院擂台赛”“中国医院管理奖”等。同时为医院和行业各种机构提供线上线下会议、周年学术活动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图书出版与营销服务
以原创精品图书与海外版权图书方式,出品优秀图书作品。目前已出版 90 余本经典图书,并已拓展至电子图书、音视频图书、“医路悦读”读书会、与作者面对面等多种态。
医疗企业解决方案
通过医企 + 数字化产品,为平台上的医疗决策人与医疗企业提供的院内解决方案之间形成互为驱动的「双引擎」,并借助平台上企业健康号、运营支持、数据仓库,联合打造医疗企业产品或院内解决方案进院的前哨阵地。
详情
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
青岛西海岸新区是2014年6 月3日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包括黄岛区全部行政区域,陆域面积 2129 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5000 平 方公里;区内有青岛开发区、董家口循环经济区等十大功能区,辖23个镇街、376个村和社区,总人口 268.8万人。
新区获批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市委坚强领导下,按照瞄准一个目标定位、实施四大国家战略、擦靓 四张国际名片、强化六大关键支撑的“一四四六”总体发展思路,坚持党建引领,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强化“打头阵、当先锋”的意识,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引领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西海岸篇章”。
扛牢龙头担当,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区。2023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003.4 亿元、增长 6%,对全市增长贡献率31.2%,成为山东首个 GDP 超 5000 亿区县;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对全市增长贡献率39.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2%、对全市增长贡献率 32%,货物进出口额增长10.7%、对全市增长贡献率9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9%,实际利用外资9.54 亿美元,经济实力稳居19个国家级新区前三,累计荣获国 家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区等100余项国家级荣誉。今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占全市比重达32%,规上工业增加值、货物进出口、一般公共 预算收入分别增长 10%、5.4%、3.1%,对全市贡献率分别为37.3%、45%、81.2%。聚力“5+5+7”产业集群,高标准建设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绿色 低碳新材料、氢能、青岛影视基地等新兴产业专业园区,集聚京东方等总投资3615亿元的123个重点项目。强化科技支撑,拥有“仲华”热物理试验 大科学装置等国字号创新平台88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0家、驻区高校21所、在校生21.2万人。
勇担“国之重任”,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经略海洋走在前列,获批以来,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2023年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实现1974亿元、增长6.9%,分别占全市、全省、全国总量的40.4%、11.6%、2%;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全国唯一的“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揭牌,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发布“海洋十年”青岛倡议;船舶海工、海洋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全面起势,中船集团民船中心总部、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等一批海洋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16 处、占全国1/10,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收鱼1000余吨,世界最大吨位“海上石油 工厂”等海工重器交付,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涉海院所启用。青岛自贸片区加快崛起,形成302个创新案例,12项试点创出全国经验,获评“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园区”,步入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一梯队。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承接市级以上改革试点160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等重大试点扎实推进。全力推进“双招双引”,世界500强投资项目348个,市场主体44.5 万户,人才总量84万人。
提升城乡品质,打造城市建设新标杆。积极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成为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区,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灵山湾获评全国美丽海湾。青盐铁路、地铁13号线、1号线、6号线通车运营,胶州湾二隧加快建设。承办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经验全国推广。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建成110平方公里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先行区,打造12个乡村振兴产业集聚区、13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获批全国农村综合性
改革试点。影视之都、音乐之岛、啤酒之城、会展之滨“四张国际名片”闪耀世界,每年举办青岛国际啤酒节等会展活动400场左右,获评中国最具创新活力会展名区。
锚定共同富裕,打造宜居幸福新典范。新区获批以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14所,新增学位15.2万个;青大医学医疗中心、清华青岛医院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紧密型“健康服务共同体”创出“西海岸模式”;西海岸男女足球队分别成功“冲超”“冲甲”。全社会就业创业人口118万人,荣获全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 万元。创新社会治理,获评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城市。
详情
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
海南自由贸易港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以下简称“乐城先行区”)是全国唯一的“医疗特区”,位于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临近博鳌亚洲论坛核心区。2013年2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并赋予九项独一无二的支持政策,可概括为“四个特许”:特许医疗、特许研究、特许经营和特许国际交流。截至目前,博鳌乐城先行区有25家医疗机构开业运营,超过20家在建或筹建,涉及肿瘤防治、医美抗衰、健康管理康复疗养等医疗产业。共引进签约院士专家团队51个,汇集国医大师15名,引进高层次人才56人,吸引多批国际化高端人才,初步形成高层次人才团队聚集。
2021年以来,随着华西乐城医院的落地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海南医院暨博鳌研究型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海南国际医学中心,以及新加坡莱佛士、日本永远幸等国际优质医疗资源相继落户乐城,乐城先行区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逐步从“政策高地”向“平台高地”迈进,加快打造成为海南自贸港重大功能平台。2023年2月,总投资约16亿元的乐城医工转化平台正式开工,将推动更多医疗科技创新项目转化落地并实现产业聚集。
到2025年,乐城先行区在建设特色技术先进临床医学中心、尖端医学技术研发转化基地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医疗技术、装备、药品与国际先进水平“三同步”。
到2030年,医疗服务及科研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形成产业集聚和品牌效应,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和医疗科技创新平台。
全球领先爆款先进药械
乐城先行区的特许政策让中国人不出国门,就能得到已在国外获批但尚未在中国上市的全球先进药物和医疗器械的诊疗。乐城先行区和世界排名前30强的药械企业已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可使用的未在国内上市创新药械超310种,基本实现医疗技术、设备、药品与国际先进水平三同步,成为医疗健康消费回流的主要通道。共获批引进的特许药械涉及耳鼻咽喉科、心血管内科、眼科、皮肤科、整形外科、肿瘤科等多个科室。
博鳌乐城“永不落幕”国际创新药械展
目前全国唯一一个汇集全球创新药械的长期展示馆——“永不落幕”国际创新药械展在海南博鳌乐城展出,吸引了来自18个国家的80余家全球国际创新药械厂商参展,共展出创新药械产品810种,其中国内未上市产品441种,首次在国内展出产品394种。国际创新药械展将立足于打造成国际药械产品展示查询平台、创新药械技术培训交流推广平台及健康科普教育馆,力争成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点示范标杆。
中国首个真实世界数据应用试点区域
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临床真实世界数据应用试点,对药械注册监管改革具有深远意义;乐城已成为国际创新药械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主要通道。截至目前,共有20多个特许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纳入乐城先行区真实世界数据应用试点,其中有9个产品利用乐城真实世界数据辅助临床评价获批上市。海南省临床真实世界数据研究平台将建设成为中国首个区域性真实世界数据研究平台。
详情
协办单位(拟)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始建于1898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省属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省直保健定点医院。
目前,医院市南院区、崂山院区、西海岸院区、市北院区、平度院区开放床位5918张。全院五院区年门急诊量680.7万人次,出院27.7万人次,手术15万例。拥有国家级临床重点学科(专科)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4个、精品特色亚专科5个,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获批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口腔医学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医院现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227名,博士1124名,硕士2138名,留学归国人员200余名。拥有双聘院士1人、首席医学专家8人、首席科学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国家卫生健康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9人,担任国家级学术委员会常委及以上职务14人,省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上职务295人。
医院拥有国家卫生健康委首批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PET-CT等国际一流设备,万元以上设备达1万余台件。
医院打造了国内一流的器官移植中心,目前已完成高难度心脏移植36例,肝脏移植1008例,肾移植1801例,肺移植16例,数量及水平稳居全省第一;达芬奇手术水平达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已实施达芬奇机器人手术5030余例。与此同时,医院大力推行智能化医疗,获批全省首批互联网医院。
医院成立了张英泽院士工作站、诺贝尔奖工作站;2022年获批国自然基金45项,全省名列前茅。
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无障碍就医”工程,圆满完成“11.22”重大事故抢救工作、上合青岛峰会医疗保障任务,赢得习总书记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报道。医院先后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详情
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OPIC)
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是由国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创伤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领衔,在上海理工大学成立的独立二级学院。学院坐落于上海理工大学综合楼A区。分为5个功能楼层,一期设计面积总计约 9000m2。在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与健康中国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需求的背景下,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将在医工融合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培育泛血管器械的卓越人才。学院秉承“From the doctors,by the engineers,for the patients”的医疗器械创新理念,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通过面向临床需求的医疗器械创新和转化实践,打造卓越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特区,构建“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泛血管领域的创新与转化,助力上海市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详情
东方医疗器械创新中心(EMDIC)
东方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创新中心(EMDIC)由数十位医学领域两院院士及产业专家联合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共同发起,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 协会的指导支持下成立。
中心以推动我国医学科技进步,探索创新机制,实现“加速医学成果落地,助推自主创新崛起”为使命,旨在发掘临床创新潜能,推动原创医疗技术及器械创新研发,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圈,为实现我国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装备瓶颈、引领世界作出贡献。
详情
学术主办单位(拟,依据2022年中国医学创新转化研究报告为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前身“伯特利医院”创建于1920年。1952年更名为上海第九人民医院,1964年正式成为原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200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合并,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14年11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前身宝钢医院,三级综合性医院)资源整合,统一布局,统一管理。2015年10月,上海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市教委同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整建制并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九院”)
九院是经上海市卫生局核准登记的政府主办的非营利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有南部院区(制造局路639号)、北部院区(漠河路280号)、浦东院区(高科西路1908号)、浦东科教园区(锦尊路115号)和祝桥院区(在建)。医院承担本市区域基本医疗服务,主要从事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的救治,是上海市120的定点医院,上海市口腔千部保健医疗定点医院。
九院总占地面积109亩,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总核定床位数2150张,口腔综合椅位1000张。临床科室64个,其中医技科室11个。全院职工4979人。九院拥有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整复外科专家张涤生教授、口腔颌面外科专家邱蔚六教授、骨科专家戴尅戎教授、口腔颌面头颈胂瘤专家张志愿教授、眼眶病眼肿瘤专家范先群教授,医院现已成为一所学科特色鲜明、具备一定临床科技创新校心竞争力、国内知名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九院在2021年度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国最佳医院声誉排行榜中,综合排名全国第23位。整形外科全国第一,口腔医学排名全国第三,耳鼻喉科排名全国第六,眼科排名第七。
在2021年度中国医院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中,综合排名全国第15位。整形外科排名全国第一,口腔医学排名全国第三,耳鼻咽喉科学排名全国第五,眼科学和骨科学排名全国第八。
详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锦江万里桥头的华西坝,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医学城,她就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简称华西医院)始建于1892年,是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中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中国著名的高等医学学府,也是中国一流的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国家级基地,综合实力处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行列。
医院学科综合实力强大,临床医学ESI排名处于国际顶尖行列(全球前0.5‰)。现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9个,重点培育学科2个;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7个,数量名列全国医院第一。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连续四年获评A++。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专科声誉和最佳医院排行榜上,连续
13年名列全国第二,其中13个专科前三、19个前五、29个前十。在全国专科综合排名榜上,麻醉科、放射科排名第一。领军人才方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字号”高层次人才140人次,国家级学会/协会主委/副主委专家58人、高级职称1513人、研究生导师1056人。
医疗方面,医疗院区占地577余亩,业务用房约58万平方米,直属2个医疗院区,编制床位4900张,有54个临床科室(含7个专病中心);设专科、专病门诊200余种,开展79个疑难多学科联合门诊、27个罕见病专科门诊、77个住院MDT;收治疑难复杂病种患者比例在80%以上,出院患者病例组合系数(CMI)1.47,排名全国第二;全院微创手术占比24.59%,四级手术占比38.79%,每年四级手术总量位列全国第三;2022年门、急诊量897万人次,出院病人30.23万人次,手术20.75万台次,平均住院日6.54天;在成人活体肝脏移植、肺癌外科和微创治疗、心脏介入治疗、脑神经外科及功能神经外科、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胃肠微创手术、临床麻醉、功能磁共振、核医学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乃至世界领先水平。
教学方面,医(学)院构建了覆盖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卓越医学生培养体系。本科教育涵盖临床医学(五年制、八年制)、护理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学、医学检验技术、眼视光学等六大专业,是全国首批八年制示范试点高校院系、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连续10年获四川大学本科教学先进单位。研究生教育拥有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医学技术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68个硕士学位点,67个博士学位点。在校学生超6504人。医(学)院高度重视医学生临床胜任力及转化创新能力培养,获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五、八年制总决赛银奖,是全国仅有的三所五、八年制双赛道均获银奖以上奖励的高校;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4项,连续8年问鼎全国金奖,获奖数居全国医学院校之首。医(学)院于2000年在国内最早开展住院医师培训,并在全国范围推广,已为全国592家医院培养4792余人,并免费为西藏培养600余名住院医师和护技药人员。每年接受4000余名进修人员来院学习,每年为147万人次提供远程继续医学教育。
科研方面,华西医院建立了23万余平米的独立的科研院区,现有包括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协同创新计划、国家生物治疗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在内的11个国家级和34个省部级创新研究平台,以及动物影像、色谱/质谱、显微图像、基因测序、流式细胞、电镜技术平台等一系列前沿公共创新平台。构建了全国医疗机构中唯一一条从原始靶点发现,到新药筛选、临床前试验、临床试验及上市后评价的创新链、服务链,形成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临床研究为一体的创新平台。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综合排名中连续第9年位列全国第一;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上,科研得分连续13年名列全国第一。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全国医院第一、全球第10位。近五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国家计划项目近千项,年均科研项目经费超过10亿元,牵头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5项在内的科技成果奖100项。高水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授权国内、国际发明专利791项(2022年首次发布的“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我院发明专利申请量、PCT申请量均排名第一)。新冠疫苗、国家麻醉I类新药、生物材料等科技成果累计转化(转让、许可、作价投资)220余项,转化合同金额超10亿元。
医院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和医疗帮扶事业,多措并举、多地支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中组部、教育部、农工民主党中央、省直机关工委等任务中,积极发挥“国家队”的医疗优势。建立艾滋病防治的“华西-昭觉”综合帮扶工作模式,促进了当地艾滋病防治能力的显著提升,艾滋病三项核心指标:治疗覆盖率由39%上升到97%,抗病毒治疗成功率由71%升至98%,母婴传播率由7.12%降至2.23%。“华西同心行动”创新构建以医院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统战部统筹协调,各个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合力攻坚的健康帮扶模式,积极探索“华西-镇雄健康帮扶模式”,持续深化模式2.0版并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落地实施,收到陈竺委员长亲笔贺信,相关帮扶情况写进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形成“华西-甘孜”模式,以肝包虫病为切入点,石渠县肝包虫病患病率下降至6.421%,90%的患者能在当地得到治疗,基本实现肝包虫病治疗不出州。另外,我院通过“832平台”消费帮扶的典型案例,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 2022 年全国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进行推荐,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乡村振兴办的通报表扬。
医院作为国家队,在历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也始终冲锋在前。在 08 年汶川地震、10 年玉树地震、13 年芦山地震、15 年尼泊尔地震、17 年九寨沟地震、19 年宜宾地震、20 年以来抗击新冠、21 年长宁地震,以及历次援藏、援疆、援非、援朝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始终奋战在第一线,展现了国家队“中流砥柱”本色,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称号。我院于 2018 年也成功获批成为全球唯一一支世界卫生组织认证通过的最高级别的非军方国际应急医疗队,在全球应急医疗领域展现中国实力与担当。
详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始建于1937年,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命名,是中国人创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预算管理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批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医院是复旦大学附属综合性教学医院,是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医院,也是上海市第一批三级甲等医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医院始终名列前茅,连续多年获得最高评级“A++”。医院连续多年在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级医院院长绩效考核中,位列上海市综合类医院第一名。
中山医院以党建为引领,严格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切实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全面深化从严治党,不断强化政治引领;夯实支部建设,强化“双带头人”模式,实现党建业务“双提升”。
学科综合实力出众。医院在心脏、肝脏、肾脏、肺脏、消化道、泛血管等领域的临床能力处于国内顶尖、世界先进水平。医院以优势学科辐射带动多个高质量的特色学科群协同并进,拥有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心脑血管疾病、国家公共卫生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项目、国家重点学科(呼吸)发展项目等多个高能级诊疗平台。医院有国家及上海市重点学科与专科70余个,院内成立了30余个以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临床诊疗中心。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2023年12月18日,中山医院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医院将新建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工程、青浦新城院区一期工程,围绕生物医药领域的“卡脖子”和“临门一脚”问题开展技术攻关,铸造卫生健康领域的“国之重器”。
医疗服务优质高效。医院本部占地面积10.89万平方米,核定床位2005张,设有70余个业务机构、160余个医疗、护理亚专科,开设8类门诊,成立了80余个MDT团队,充分满足患者多层次、多样化的诊疗需求。医院锚定医疗领域的科技前沿,成功开展亚洲首例机器人辅助活体肝脏移植、世界首例聚合物瓣膜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等尖端技术。
医疗设施设备先进。医院拥有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PET-CT)、正电子发射型磁共振成像系统(PET-MR)、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Therapy)、直线加速器(LA)、320排640层超速螺旋CT、飞秒眼科激光手术系统、杂交手术室系统和远程医疗教学系统等先进医疗设备。
建优建强人才队伍。建院至今,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现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项目近200人次,有博导和硕导近400人次。目前在册职近6000人,其中聘任高级职称近800人。
科研创新成果丰硕。医院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心脏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放射与治疗(介入治疗)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免疫治疗(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泛血管介入复杂系统等多个高能级科创平台,有其他省部级等研究平台近50个。近十年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00余项;2014年至今,发表SCI论文8000余篇,多个高质量研究成果刊登在Cell、Nature、LancetOncology等国际顶级期刊。近十年申请专利3000余项,专利授权1600余项,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转化370余项。医院主办的英文期刊《临床癌症通报》(ClinicalCancerBulletin)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医院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综合排名中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三,上海第一。
教育教学实力雄厚。医院构建了卓越医师培养体系,现有博士点和硕士点约40个,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拥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约50个;是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首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首个国家级区域性全科医学
师资培训示范基地、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成员单位、首批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首批国家级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机构。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荣誉。
数智赋能聚势前行。医院以规划引领、基础支撑、数智创新“三位一体”驱动全院信息化建设,壁画“1234”十全十美美好未来元医院建设蓝图。全面打造“5G+数字孪生智慧医疗生态圈”,拥有自主研发的一体化智慧医疗核心业务系统。获评2022年中央网信办智能社会治理实验选题一等奖,2021年第四届工信部“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全国二等奖、上海一等奖,上海市“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示范单位第一名,获批工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5G+健康管理示范项目。以数字孪生为特色的智慧医院建设案例入选中欧商学院案例库。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医院接受国家卫生健康委任务,派员参加援摩洛哥等院外医疗任务;自2011年起,每年组建国家医疗队,赴老、少、边、远地区开展巡回医疗;先后对口支援西藏、新疆、云南、贵州等地医疗机构,援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在重大灾难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迅速响应、勇挑重担。定期组织各类大型义诊、咨询等活动,拥有上海市健康科普品牌“中山健康促进大讲堂”。
厚积薄发屡获殊荣。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得到了政府、同行及患者的高度认可。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连续多年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中国医疗卫生机构“最佳雇主”等称号,入选“中国研究型医院”。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乘风远航,再铸华章。中山医院将继续秉持“一切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以严谨的医疗作风、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严格的科学管理,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型、智慧型现代化医院而不懈努力奋斗!
使命
以病人为中心,致力于提供优质、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通过医疗、教育、科研和管理创新,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提升民众的健康福祉。
愿景
世界一流的创新型、智慧型现代化医院。
核心价值观
严谨、求实、团结、奉献、创新、关爱。
详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建于195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委管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与健康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甲医院。截至2022年12月,医院平均开放床位数2332张。2021年,北医三院入选全国首批14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英国皇家妇产学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1人,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1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级海外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6名,省部级高层次青年人才26名,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11人。
医院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四年获得A++,排名第六;在“2021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名”中,在全国1641家三级医院综合排名榜单中名列第九;在“中国医院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排名”中名列第六。近十余年来,医疗服务量和效率始终居
于北京市前列。2022年门急诊量超过435万人次、出院患者14.5万人次、完成手术8.1万例次,平均住院日4.65天/人次,为全国领先水平。
医院许多学科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北医三院脊柱外科是国内最强的学科,生殖医学中心的治疗方法最全面、规模是国际最大之一,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在此诞生。运动医学研究所是新中国最早成立、国内唯一的中国奥委会指定运动员伤病防治中心。眼科在眼外伤、角膜移植、白内障和青光眼等方面处于国内第一方阵;消化科在溃疡病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早期胃癌的诊疗等领域居国内前列;心血管内科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脏病人康复治疗、心血管临床与基础协调发展等方面成绩突出;成形科、职业病科是国内率先成立的临床特色学科。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医院拥有2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药剂科(临床药学)、病理科、专科护理、检验科、消化科、妇科、产科、职业病科、耳鼻喉科、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眼科、麻醉科、康复医学科、成形科(整形外科)、运动医学科。心血管内科、肿瘤放疗科(放射治疗专业)2个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妇产科为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产科、康复医学科为国家产科专业、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生殖医学科为国家辅助生殖技术质量管理专家组组长单位。
医院采取“四轨合一”的管理模式,每年承担700余名本科生、500余名研究生、近300名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1000余名进修医师/护师的教学和培训管理工作。承担以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为主的多学科本科医学教育管理工作,负责全院30个博士学位培养点,32个硕士学位培养点。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0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3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3个,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技能考核中心2个。每年接受各类继续教育学员总计近2000人。2021年,北医三院教育教学中心成立,进一步优化全院教育教学资源,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医院大力推进医学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北医三院有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骨科、运动医学研究所、妇产科;1个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妇产疾病;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辅助生殖;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骨与关节精准医学、运动创伤治疗技术与器械;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8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技术、脊柱疾病研究、生殖内分泌与辅助生殖技术、心血管受体研究、运动医学关节伤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胃肠疾病、眼部神经损伤重建保护与康复、神经退行性疾病生物标志物研究及转化;3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出生缺陷防控、冠心病临床与基础研究、仿生钛骨科内植入物。
医院连续多年荣获多项荣誉,受到广泛认可。荣获全国文明单位、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核心单位、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创新型医院、公立医院建设成就奖、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眼科、运动医学研究所、药剂科等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医院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
近年来,集团化发展战略为学科发展赢得了宝贵的空间,也为医院未来合理布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北医三院以患者为中心创新举措,努力建设人民满意医院。重视人文关怀,关爱老年群体健康。医院管理水平和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参与多个国家级重大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取得成果被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所采纳。在临床路径、优质服务护理工程、对口支援、医联体建设、援藏援疆支边等方面发挥了国家级医院的作用。
北医三院始终坚持公益性,扛起“国家队”的担当。2022年,北医三院本部共派出5支队伍近200人参与北京冬(残)奥医疗保障,发挥“一体两翼”的医疗集团化优势,为三赛区提供同质化医疗保障,是唯一一家同时服务“两地三赛区”的医疗机构,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医疗水平、大型赛事医疗保障能力和中国医生的风采。北医三院、北医三院崇礼院区荣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接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北医三院延庆医院荣获“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
北医三院始终将保障人民健康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三年抗疫中,北医三院人前往武汉、长春、拉萨等地,完成多次支援任务。
2020年,医院派出137名医护人员作为国家医疗队援鄂抗疫,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2022年,医院承担国家、北京市及海淀区多次新冠疫情防控外派支援任务,共派出医务人员908批次,2.37万人次。12月,急诊和发热门诊患者骤增。北医三院多措并举,扩容重症、亚重症病房至28个、床位823张,线上线下相结合,想尽办法为患者服务,倾全院之力保障危重症救治。
北医三院将继续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附属医院”战略目标为指引,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要求,以“建设研究型医院”为抓手,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三院力量。
详情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XiangyaHospit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始建于1906年,坐落在人文荟萃的楚汉名城长沙,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管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南大学的附属医院,是我国重要的临床诊疗、医学教育与科技创新中心,以精湛的诊疗技术、卓越的科教实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享誉海内外。
百年湘雅,缘起耶鲁
二十世纪初,美国耶鲁大学校友成立雅礼协会(Yale-ChinaAssociation),开启来华兴医办学的重要篇章。1906年,美国医学博士爱德华•胡美(Edward H.Hume,1876-1957)受雅礼协会委派来到中国,在长沙西牌楼创建了雅礼医院(Yale Hospital)。1914年,湖南省政府委托育群学会与美国雅礼
协会合作,创办我国第一所中美合办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雅礼医院随之更名为湘雅医院(Hsiangya Hospital),湘即湖南简称,雅即Yale之音译。
兴医强国,激流勇进
建院伊始,湘雅医院即将欧美医学最高标准融入办医理念,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综合医院,培养造就了有“协和泰斗、湘雅轩辕”之称的著名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张孝骞,享誉世界的医学微生物学家汤飞凡,中美交流使者李振翩等多位现代医学名家。
新中国成立后,湘雅医院屡次创造国内第一:首次采用中药治疗姜片虫感染,首次采用针刺活检法确诊支气管癌,首次开展同种异体异位部分肝移植,首次开展体外循环下同种异体单肺移植,首次腹腔镜下全盆腔脏器切除术,首次内镜下椎管内硬膜下神经鞘瘤切除术,首次克隆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GJB3,首次保留变性真皮与大张自体皮移植修复手部深度烧伤术,首次左心转流下胸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首次确诊并救治罕见基因突变导致的原发性脑叶酸缺乏症,首次应用MR技术辅助完成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首次IMIE智能视觉植入术,首次手术机器人辅助肺肿瘤切除术,首次采用γ珠蛋白重激活技术治疗β0/β0重型地贫患者,首次综合运用两种精准组学技术助力单基因病患者受孕,首次采用双路径胰岛细胞移植同步联合肾移植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肾衰患者,首次血管化胃网膜淋巴结组织瓣移植治疗下肢淋巴水肿等,有力推动了医学事业发展,在神经肿瘤、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黑色素瘤、骨关节炎、显微外科等方面研究与诊疗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不忘初心,追求卓越
进入新时代,湘雅医院在医疗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国第6名,入选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承担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任务。
医院拥有雄厚的临床诊疗能力。编制床位3500张,总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2021年门急诊347.3万人次,出院16万人次,手术10.2万台次。开设临床医疗医技科室和亚专科111个,病区77个,护理单元102个。建有委省共建综合类以及神经、骨科、呼吸、老年医学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拥有国家重点学科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5个。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皮肤科、骨科、呼吸内科、老年病学等专科的诊疗水平和科技影响力位居全
国前列。
医院拥有卓越的医学教育实力。首批入选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是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首批成员,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获批数
量位居全国第一。现有国家精品课程5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程3门。近五年,主编人卫版、高教版等国家级统编教材15部。
荣获国家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特等奖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医学组等奖。常年承担国家西部卫生人才培训任务。
医院拥有领先的科技创新水平。世界研究型医院国内第4位、全球第73位,中国医院科技量值连续两年稳居全国前十强。现有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学代谢组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抗癌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内镜微创技术装备与标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57个,主办中文学术期刊8本,英文学术期刊2本。近五年,医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89项,获批各类科研课
题3320项,科研经费达13.97亿元,多项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在Science,JAMA,NEJM,Lancet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获得国家级和省部
级科技成果奖40项。
坚持公益,彰显本色
湘雅医院始终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率先构建“合作办院、协作指导、远程指导、专科联盟、航空医疗联盟、区域医联体”六位一体的医联体“湘雅模式”,率先在国内开办皮肤病互联网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不断提高,引领区域医疗水平提升的能力日益增强。
在扶贫攻坚、对口帮扶、支边援外、应急抢险、抗震救灾和抗击疫情等方面体现湘雅人的责任与担当,先后获得“全国百佳医院”“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组建17支国家医疗队赴山西吕梁、吉林延边、贵州毕节、云南迪庆、广西河池等地开展国家巡回医疗、“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全国大型义诊等活动;牵头组建两批医疗队援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实现“零感染,全治愈”目标;率先建成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医疗救治中心,依托“医教研防”融合模式,打造卫生应急示范标杆医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抗疫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奋进前行,铸就一流
湘雅医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大力实施“12368”发展战略,积极推进“3354”高质量发展模式,奋力建成人民满意湘雅特色世界一流医院,力争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详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始建于1866年,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管)的综合性公立医院、“双一流”高校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学院),国家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抗击新冠肺炎先进集体。中共中央总书记视频连线慰问,国务院总理亲临考察调研。
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医院前身是始创于1866年的“汉口仁济医院”,寓意“仁爱济世”。1928年,迁至现址联合办院,更名“汉口协和医院”(Union Hospital)。新中国成立后,医院收归国有,随着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内迁武汉并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为新组建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附属医院。2000年,随同同济医科大学组建华中科技大学,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医院坚持社会主义办院方向,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服务国家战略。现由主院区、肿瘤中心、西院区和金银湖院区组成,编制床位6000张,设49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其中,血液科、心血管内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麻醉科等10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整形科、骨科、妇产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胸外科等25个科室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省级质控中心挂靠专科15个。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前1‰,
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学科综合实力位列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医院排行榜”全国前十。综合绩效考核稳居A+行列。医院入选全国首批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单位。
名医荟萃,群贤集聚。医院现有职工775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715人,高级职称73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97人。各类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62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名。多人荣获中国医师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国之名医等称号。
技术引领,服务百姓。日光性皮炎、沈迪氏病、低血钾软病、三维超声成像、小夹板固定术等研究与应用为国际首创。近年来,以CAR-T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心脏移植为代表的器官移植技术、以介入、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技术均达国内顶尖水准。互联网医院、多学科诊疗、日间诊疗、远程医疗等创新服务模式蓬勃开展。胸痛中心、卒中中心、血栓防治中心入选“国字号”。获亚洲医院管理奖客户服务类金奖、团中央志愿服务金奖。配备PETMR、PET-CT、射波刀、术中MR等一大批国际先进的医疗设备。年接诊患者670万人次,住院治疗近30万人次,住院手术约12万人次。
医教协同,桃李芬芳。医院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生导师204名,硕士生导师539名,具备医学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完整的学位教育和继续教育教学体系。近年来,医院先后入选国家级临床教学示范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住培示范基地;获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二届全国来华留学生临床思维与技能大赛最高奖项等。
创新驱动,勇创一流。现有转化医学中心、生物样本库等科研平台,建成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临床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13个。近年来,牵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4项,连续8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逾百项。9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4项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多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奖状,何梁何利奖等。
坚守公益,济世为民。积极参与健康扶贫、巡回医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工作,获“中国消除贫困奖”、全国卫生系统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先进集体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医院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承担重症定点医院职能,构筑“诊断筛查、隔离收治、重症救治、康复管理”全链条防治网,全力落实“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成为武汉市行动最早、收治患者最多、救治质量最高的综合性医院之一,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步入新时代,协和医院将继续秉承“仁爱济世、协诚人和”的办院思想,肩负“弘扬人道,献身医学,服务人类”的崇高使命,发扬“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协和精神,实施“五大战略”,落地“十大计划”,朝着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医学中心的宏伟目标砥砺奋进,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详情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平大学医学院部分师生西迁,组建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随之诞生,复经西北医学院、西北大学医学院、西安医学院等母体的发展演化,1956年搬迁现址命名为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随着与西安交通大学合校,现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几代人接续奋斗,医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管大型综合性三级
甲等医院。2018~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医院已入围国家医学中心首批“辅导类”创建单位。
详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医院前身为合肥基督医院,始建于1898年,2017年12月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直属附属医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设备先进、专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省级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总占地面积(含规划面积)约785亩,总建成面积90.6万平方米,总在建面积(不含规划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目前,共开放床位5750张,设有47个临床医技学科,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9个,
省临床重点专科25个,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7支。近年,门急诊量560余万人次/年,出院患者30余万人次/年,开展手术17余万台次/年,平均住院日6.41天。
详情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28年9月,其前身为原河南中山大学医科。1930年医科改为医学院。1931建立省立河南大学附设医院。1942年更名为国立河南大学附属医院。1952年更名为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1958年从开封迁址郑州,更名为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85年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医院正式命名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详情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始建于1949年,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系国家卫健委委属委管、教育部直属高校附属医院,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国家研究型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三级甲等医院。
详情
承办单位
北京康卫医创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康卫医创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康卫医创”)由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健康界”)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简称“人卫社”)共同出资成立,以“服务医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医学创新成果转化效能”为愿景,致力于构建医生和医疗机构深度参与的创新生态系统。
康卫医创坚持以数据为支撑、研究为导向,通过发布创新转化排行榜、编撰共识及指引、开发实施工具、提供医院和专科专业化全链条服务、开展创新大赛和培训等工作,构建医生和医疗机构深度参与的成果转化生态系统。
重点成果介绍:
1、理论研究引领: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下牵头组织编撰《医疗机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共识及指引》;统筹组织制定以专利为载体的医院创新转化评价指标体系,连续发布国内首个《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
2、搭建地方服务体系:服务北京市卫健委、湖南省卫健委、北京市医药卫生科技促进中心,协助构建人才培养、项目培育、创新研究、精准推介等全链条创新转化服务体系。探索构建区域医学创新中心,释放地区优势医疗资源的创新联动效应,建立起以区域医疗资源为核心,汇聚地区多方产业创新资源,协同推进医学创新产业发展的生态体系。
3、搭建医疗机构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医疗机构创新转化服务,建立系统化全流程的医院服务体系,服务了北大医院、北医三院、协和医院、北京医院、湘雅医院、中日友好、积水潭医院、安贞医院等百余家医疗机构。
4、运营专科创新转化平台:从专科领域切入,聚焦细分产业链上下游,搭建医学专科创新平台,助力专科创新发展。打造神经介入创新与转化联盟(CNIT),肾脏创新与转化联盟(CKIA),口腔医学创新平台,探索中国检验医学创新协作体,中国外周血管创新与转化联盟。开展专科创新研究,明确专科整体概况及产业布局;以创新培训和创新活动为切入点,聚集人才,链接资源;以创新中心为载体,实现专科创新项目的转化落地,打造了一站式专业化、系统化的项目孵化与对接平台。
5、搭建早期医学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体系:建设涵盖知识产权、医工结合、孵化落地、资本支持的全链条早期孵化体系,开发多个医学创新成果转化路径工具,协助 100 余项项目完成专利布局和转化规划,成功推进数十项创新项目与企业签约。
6、大赛等平台活动:承接了国家卫健委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医学科技创新大赛、中国医科院健康长寿大赛、北京大学医学部创新转化大赛、中国医科院创新转化大赛等赛事及后续转化服务,筛选最具影响力与发展潜力的医疗创新成果,协助优秀项目转化落地。
7、创新转化人才培养:与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合作开展四期国内首个医疗领域技术经理人(初级)培训,与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合作探索开展医疗领域技术经理人(中级)培训,构建起完善的技术经理人培养体系。承办北大医院、湘雅医院、同济医院、积水潭医院等百余家机构院内系统创新培训。累计邀请百余名知名讲师从产业创新趋势、临床需求挖掘、医工融合等多重维度授课数百期,培训人群超万余名。
8、生态资源库构建:通过各类服务和平台活动,康卫医创已初步构建起医学创新转化生态资源库,涵盖百余家高校院所、数百家各领域医疗创新企业和百余家知识产权等转化服务机构,并汇聚形成涵盖 100 余家医院、6000 余个项目的创新项目库,为医学创新转化各方合作提供资源链接。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