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具有较强救治能力、较高科研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三级甲等医院。始建于1928年9月,其前身为省立河南大学医科。1930年医科改为医学院。1931年建立省立河南大学附设医院。1942年更名为国立河南大学附属医院。1952年更名为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1958年从开封迁址郑州,更名为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85年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医院更名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成为省部共建医院。2017年临床医学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医院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县级医院帮扶示范基地、全国优质护理服务优秀医院、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医院是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依托单位,立足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健康中原建设,打造“一院三区”的高水平三甲医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目前总占地面积55.31万m2,临床医技学部37个,病区324个。医院坚持一体化管理、同品质医疗、差异化发展,致力于将河医院区打造成为复杂疑难急危重症综合诊治院区,将东院区打造成为国际化院区,将北院区建设成为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将南院区打造成为立足郑州航空港区、辐射豫东南的外科、急救、肿瘤、血液领域表现突出的现代化院区,并在郑州市西部布局一个服务延伸点,纾解河医院区就诊压力。
医院现有在职职工15710人,卫生技术人员14058人,正高级职称878人,副高级职称2292人,中级职称817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职工2638人,硕士3627人。现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1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青7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优青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2人、中原学者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人。
郑州大学临床医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0.536‰,国内排名第15位,医院贡献占比约50%。2022年临床医学持续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医院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4个,河南省临床重点专科11个,河南省重点学科3个,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75个。有1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7个省级医学中心(呼吸、神经、创伤、妇产、骨科、口腔和传染病)。在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五年获评A+等级。医院在2023年复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获评A++++等级,5个专科进入排名前十,23个专科进入专科声誉提名。
医院始终坚持瞄准国内外医学科技前沿,以心、脑、肺、肝、肾、耳鼻喉、眼、妇产科等优势学科为支撑的大器官疾病综合诊治技术始终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医院是河南省唯一拥有肝脏、心脏、肺脏、肾脏、胰腺、小肠等六大器官移植资质的医疗单位,其中,肝脏、肺脏、肾脏移植数量居国内前五,小儿肾移植例数连续五年居国内医院第一,2024年达全球第一;3D打印技术已在多个临床学科中成功实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成功开展泌尿、妇科、肝胆、胃肠、胸外等各类手术;积极开展新技术,在食管癌防治、生殖医学、神经介入、微创治疗、器官移植等多项技术填补国际国内空白。
医院是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河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是河南省专科医师培训中心。2024年,郑州大学开始医学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施“院办学”,医院负责第一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办学任务,已开始独立招生,目前承担着郑州大学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8100余名本科、硕、博研究生和留学生的全过程培养任务。临床医学是国家一流建设学科,临床医学和护理学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口腔医学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医院临床医学专业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专家评定,住培工作实现荣誉“大满贯”。我院专家作为主编国家规划教材6部,主编代表性专著88部。2021年获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医院科研平台日臻完善,现有互联网医疗系统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平台,河南省医疗领域首个重大科学装置--河南智能医学研究设施,以及1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84个省部级创新研究平台,科研平台面积达3.54万平方米。近年来科研立项和获奖总数稳居河南省卫生系统首位,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6项。其中,《肾脏病科普丛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实现河南省西医领域和科普领域“零”的突破。平均每年获批国自然基金100项左右。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全国排名第15位,2019-2023年五年总科技量值全国排名第18位。
医院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一院两区一中心”的互联互通、数据统一、标准统一。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达到国家六级水平,医院智慧服务三级,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五级乙等,居国内前列。设在医院的国家远程医疗中心服务体系覆盖协作医院达1000余家,可进行跨国远程医疗互联互通,未来将沿“一带一路”健康丝绸之路,逐步扩大国际远程互联。
医院医疗设备在数量和质量上位居国内前列,有高端螺旋CT40台、核磁共振(MRI)37台、正电子发射磁共振成像系统(PET/MR)1台、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PET/CT)3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SPECT)6台、回旋加速器1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4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37台、直线加速器9台、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1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400余台等。医院还拥有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生命支撑系统,ICU、CCU、NICU、RICU、PICU,CT复合手术室、磁共振复合手术室、DSA复合手术室和骨髓移植中心设备均属国内领先。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双中心”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强院,为健康河南和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详情
主办单位
河南省医院管理研究院
河南省医院管理研究院简介
河南省医院管理研究院创建于2022年,是经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复同意,依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设立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研究院实行院长负责制,设有卫生健康政策、医疗保障管理、医疗科技管理、医院运营评价和党建文化五大研究中心。研究院建设目标为促进河南省医院管理相关学科建设,提升医院管理研究和创新水平,增强河南省在全国卫生健康政策和医院管理领域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办院宗旨:顶天立地、创新发展
发展愿景:打造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医院管理研究创新高地
服务功能:为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提供循证决策依据、为医疗行业提供医院发展咨询服务、开展医院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服务、开展医疗卫生技术评估服务、推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
研究领域:聚焦卫生健康政策研究,开展宏观卫生健康政策评估和分析,以及规范、标准与制度建设等研究与应用。创新现代医院管理研究,开展医院内部管理制度与外部治理体系、运营管理、学科建设与评估等研究。开展卫生技术评估研究,开发与评估医疗资源与技术指南、规范、标准等,推动临床科技创新成果制度化转化。搭建医疗机构、医生和研发生产企业的孵化平台,引导医院开展前沿医学科技创新研究,推动医学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河南省医院管理研究院网址
https://www.hnsyygl.cn/
详情
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
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 5 部门于 2016 年 10 月 12 日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 见》(国卫科教发 [2016]50 号)和《关于加强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卫科 教发 〔2016〕51 号),强调加快形成满足需求、协同高效的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显著增强科技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引领和支撑能力,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特别是提出“全面加强临床医学研究”,加强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与能力建设,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或企业参与科技服务机构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服务、科技成果转化评估评价、知识产权和专利服务等机构。因此,第三方医学创新服务和第三方评价服务的作用也将更加突出。
2017 年 12 月 23 日,由中国科学院葛均波院士及健康界联合 16 名院士、42 家中国顶级研究型医院、 39 位全国医学学科带头人共同发起,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hina Medical Innovation Alliance, 简称 CMIA)。
作为 CMIA 的落地执行机构,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也应运而生,应势而建。研究院致力于汇集医学创新要素和核心资源,构建医学创新的新机制;加强全国高端医学创新人才、研究型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学术团体间的协同合作,理顺医学创新的成果转化渠道,促进中国医学创新研究、开发及成果的产业化、资本化,引领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为海南省积极引进国内、国际医学创新资源,为海南打造卫生大省提供项目孵化、交流、资源整合及投资整合。
研究院部署“七个一”工程:一个医学创新培训学院、一个医学创新论坛(年度)、一次医学创新大赛(年度)、一本医学创新白皮书(年度)、一份医院创新转化报告(年度)、一个医学创新合作平台、一个医学创新自媒体。研究院将借助各种方式,连接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医学创新主体的研究需求、临床需求和科研专业优势与医药产业的转移转化能力,缩短基础、临床与产业的转移转化周期,促进医学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资本化。
详情
健康界
健康界,创立于2012年3月,是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三板挂牌:872612)旗下的核心品牌。始终坚守“为了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的使命,以“成为推动中国医疗健康服务进步的领导者”为愿景。截至2025年7月,健康界全平台用户已突破1131万,是中国医疗改革、医院管理、医学教育、医学创新及医健产业发展领域首屈一指的专业内容共创平台、项目共建平台、解决方案共选平台、医疗决策人共促平台和医务人员共学平台。
健康界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独创的“研究 - 营销 - 交付 - 运营”四面体服务模式,以不可替代的专业团队和平台能力为基石,全方位助力客户实现多元诉求。专业团队凭借深厚的行业经验和卓越的专业素养,精准把握医疗健康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核心需求,为客户提供极具针对性和前瞻性的解决方案;而强大的平台能力则确保了这些方案能够高效落地、精准交付,并在后续运营中持续优化,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
业务范畴方面,健康界聚焦行业核心发展需求,涵盖医管促进、专科提升、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四大板块,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为不同客户的专业营销提供有力支撑。医院服务方面,健康界通过品牌与文化提升、知识建设与学习型组织打造、知识 IP 打造、品牌论坛、模式研究、共识指引、咨询培训等一系列服务,协助医院以影响力铸就品牌高度,以研究力夯实理论根基,以促进力激活管理效能,三力共振,助力医院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
案例征集方面,以规模化征集、标准化审核、生态化连接为核心优势,构建中国医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案例实践平台。通过“改善医疗服务 提升患者体验”“中国医院管理奖”“地市级医院高质量发展”“综合医院肿瘤中心建设”“ESG·绿色医院建设”“金如意奖·优选解决方案”等40余个主题案例征集项目,累计征集案例30,564+份,吸引4,390+家医院及7,800+专业评委参与。独创“全流程线上实施”模式(官网提报-审核-公示),实现知识力与公信力双轮驱动。
研究业务方面,携手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依托健康界强大的医院资源和专家资源 ,打造“健康界医管智库”赋能医院发展与能力建设。通过政策趋势洞察、管理方法共创、经典案例学习、复合型人才培训等,为医院、企业提供兼具理论高度与落地可行性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解决方案,赋能科学决策与战略升级。
图书业务中,以精品化策划、全链条服务、多形态延伸为核心竞争力,健康界已出版100余本权威医疗图书(含原创著作及海外引进)。独创“知识IP孵化”模式:从选题策划、采编写作到编译出版,为医院管理者、科室专家提供定制化出版服务。同步拓展电子书、“医路悦读”读书会、“知道做到”研学坊、作者访谈等场景,并以“悦读达人”会员计划(年精选6-12本图书)实现知识服务闭环。
健康界主办的“CMIA 医学创新大会”“健康界医院管理年会”“蒲公英医药营销论坛”等知名行业活动,已成为行业内极具影响力的盛会,不仅为行业专家、学者和从业者提供了学术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也为各类机构提供了线上线下会议及学术活动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推动了行业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数字化工具是健康界基石业务的重要延伸。基于自主研发的数字产品矩阵,健康界把资讯、案例、直播、课程、研究、会议等学术交流形式融合在线上。通过健康界发起的专业促进项目(在线医项目),为医疗决策人提供不同热点主题的医管促进项目,助力形成学习圈层,聚齐优秀解决方案。
针对医药企业,健康界聚焦医疗决策人,开展专业促进项目和平台媒体项目,助力企业最大化产品生命周期价值。在效果营销领域,为医健生态企业提供从品牌传播、学术协同到效果转化的品效合一解决方案,通过数字化营销产品矩阵和全链路运营,显著提升产品影响力。
展望未来,健康界将继续秉持初心,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思维和更加专业的服务,携手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中国医疗健康服务的进步与发展。在医疗改革的大潮中,健康界将始终站在行业前沿,为医疗机构赋能,为医健企业助力,为医务人员提供成长的沃土,为中国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详情
协办单位
《医学与社会》编辑部
《医学与社会》创刊于1988年10月,原为《同济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11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医学与社会》。
《医学与社会》是医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综合类学术期刊,以促进我国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的繁荣与发展为宗旨,开设有“卫生事业管理”“社会医学”“医院管理”“医疗保障”“医学行为与医学心理”“药物政策与管理”“卫生技术评估”“卫生信息管理”“中医药管理”等栏目。
期刊现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等收录。
期刊名誉主编为陈孝平院士,现任主编为原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陈建国教授,副主编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冯占春教授等。编委会成员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内顶尖高校,头部三甲医院等,均在相关专业领域具备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9年以来,期刊先后邀请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David Hughes教授、美国塔夫茨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健康系系主任傅强教授、中国科学院陈孝平院士、国务院参事刘远立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本刊撰稿,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近几年陆续收录了如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等海外知名大学学者的投稿。在中国知网公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3版)》中,期刊CI学科排序6/32,所在分区为Q1,复合影响因子2.501、综合影响因子1.801,均较往年有大幅提升。
《医学与社会》将继续以论文质量作为期刊生命线,不断提升办刊水平,进一步争创CSCD和CSSCI。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希望您持续关注和支持期刊的建设与发展!
详情